皮肤病中医病案系列之一----暗疮(二)
作者:anna-cai,来源:本人
病案二:刘某,男,28岁。2005年12月初诊。
病史:自18岁起,面部丘疹日益增多,经多方诊治,效不显。渐渐面部丘疹互相融合,形成大的硬节,时有红肿,疼痛。挤破后有渣样物流出,愈合后留有疤痕,素日口干喜冷饮,便调。
诊察:面部见多个疤痕,面部可见散在6个聚集成硬节的囊肿。面部油脂分泌较多,舌质红,苔白腻,脉沉眩。
西医诊断:痤疮。
中医诊断:粉刺聚疖。(囊肿形)
辩证:肺胃湿热,外感毒邪,血热蕴疖。
治法:清肺胃湿热,凉血解毒,软坚散结。
治疗:予中药口服。
二诊:服药2周后,自觉面部硬节渐软,疼痛减轻,继续服用。
三诊:服药4周后,面部囊肿基本消失,仅有色素沉着及疤痕,但每逢食辛辣后有反复,改方。
四诊:服药3周后,症状稳定,未再复发,临床治愈。
按语:寻常痤疮是发生青壮年面部,胸背部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,常伴有皮质溢出。通过这15年上万例痤疮的治疗,我认为本病的生成与肺胃的湿热关系密切,凡脾胃素虚,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,均可导致运化失常,过饮茶酒,嗜食油腻鱼腥之品,亦可以助湿化热,湿热互结,熏蒸头面,致使皮脂分泌过盛,皮肤油腻发亮,复感毒邪,阻塞毛窍,使气血壅滞,外发肌肤而生脓疱,日久血淤气滞,形成囊肿结节。在上诉两个病例中,均给与清肺胃湿热的中药,同时又针对不同证型,给予恰当用药,均取得较好的疗效。故临床治疗时,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,并结合现代病因学和药理研究选方用药,治疗痤疮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